福音處境化:從保羅的榜樣省思傳福音的方法

經文:(徒14:8-18; 17:16-34)

路司得城裡坐著一個兩腳無力的人,….他聽保羅講道,保羅定睛看他,見他有信心,可得痊癒,就大聲說:「你起來,兩腳站直!」那人就跳起來,而起行走。(徒14:8-10) [保羅]喊著說:「我們傳福音給你們,是叫你們離棄這些虛妄,歸向那創造天、地、海、和其中萬物的永生 神,….叫你們飲食飽足,滿心喜樂。」(徒14:15-17)

保羅在雅典等候他們[西拉、提摩太]的時候,看見滿城都是偶像,就心裡著急;於是在會堂裡與猶太人和虔誠的人,並每日在世上所遇見的人辯論。(徒17:16-17)

…保羅站在亞略巴古當中,說:「眾位雅典人哪,我看你們凡事很敬畏鬼神。…你們所不認識而敬拜的,我現在告訴你們。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 神,既是天地的主,就不著人手所造的殿,也不用人手服事,好像缺少什麼;自己倒將生命、氣息、萬物,賜給萬人。…因為他已經定了日子,要藉著他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,並且叫他從死裡復活,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。」(徒17:22-31)

眾人聽見從死裏復活的話,就有譏誚他的;…但有幾個人貼近他,信了主。…。(徒17:32-34)

中心思想

福音的傳講必須信靠神的恩典與人的信心,不論在路司得或亞略巴古,保羅傳講耶穌復活之道,信者與譏誚者皆有,但保羅憑藉神的大能,讓福音投合當下環境而使人歸主。

釋義與心得

保羅所傳的道始終是貼切生活的。當保羅與巴拿巴二人來到路司得,行了神蹟奇事令生來瘸腿的人得以行走,引起了眾人的希奇,並以為神人降臨,然而他們兩人隨即拒絕被崇拜,並藉此向那些「文盲的化外人」(heathen)講道,呼籲他們遠離偶像敬拜的虛榮,而應該轉向去認識與歸向那創造天地萬物的永生神(徒14:8-15)。

信心與揀選

安提阿的外邦人因著保羅與巴拿巴的放膽講道,相信主曾吩咐保羅「立你[保羅]作外邦人的光,叫你施行救恩,直到地極」,這些外邦人也就歡喜讚美主,終究「凡預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」(徒14:46-48)。縱使很難有人可以百分百確信自己的「被揀選」,然而自己有信心「預定」得永生的人,便充分顯現其企圖心與決心,在信心與行為上得稱,也因此更能展現出:「信心」仍是來自上帝恩典,悔改的機會同樣也是出自上帝的賞賜。神學家馬歇爾(I. Howard Marshall)曾在《路加:歷史學家與神學家》書中提到路加將敬虔和善行,看為態度上的「指標」,當虔誠的人們一聽見福音或遇見基督時,立即的反應一定是相信,而他們以前所過的敬虔生活,都算是一種信仰前的「預備」,他們尋求上帝救恩的這種敬虔態度,也最後得到上帝的「回報」。[1] 在信心與救恩的實現之間,從「指標」、「預備」、「回報」的過程中,我們見到了上帝對我們的保守、憐憫與主權。

對盼望的事有把握,並對未曾見著的是顯現信心,也就是《希伯來書》11章1節經文所說「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(substance),是未見之事的確據(evidence)」。

信心之真性情與福音的處境化

經文《使徒行傳》17章16節描述了保羅見到雅典人幾近全程浸淫於偶像崇拜,不禁「心裏著急」。[2] 斯托得(John R. W. Stott)在其在《使徒行傳》著作強調保羅的「著急」是一種忿怒、憂傷、悲憤之情,正如 神自己一樣。換言之,保羅有著與 神同樣的「忌邪」(jealous but not envy)心情,對於原該屬 神並感謝神的子民竟崇拜偶像而感到痛心。[3] 正因為「我是耶和華,這是我的名;我必不將我的榮耀歸給假神,也不將我的稱讚歸給雕刻的偶像」(以賽亞書42:8)。

保羅面對亞略巴古(Areopagus)的菁英份子,總是放膽講道而不以基督福音為恥,即使再觀察當地習俗信仰中的「未識之神」(the unknown god)時,發現世人的愚昧無知崇拜人手所造之偶像並置於殿中加以膜拜,也能因勢利導將真正創造宇宙萬物的唯一真神闡釋給當地人知曉,傳講有一位自有永有的耶和華 神,祂已經選定了日子,給予人們悔改機會的憐憫之心,「要藉著他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,並且叫他從死裏復活,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」(徒17:31)。當摸索無知的日子已過,人必須悔改以便面對耶穌基督末日的審判。斯托得(John R. W. Stott) 歸納這種拜偶像的行為,不可取都是因為「嘗試將創造者和祂的受造物之間的鴻溝縮窄,以致我們可以控制祂」。[4] 事實上,人的信仰世界不應該有未識之神,卻有復活的基督,耶穌基督才是我們真正所該認識與信靠的。

保羅在路司得或亞略巴古兩地的講道,讓我們再次看到福音因地制宜而傳講的重要性。斯托得提醒我們傳講福音「要學習保羅的彈性」,即使傳道時,不去改變耶穌基督的福音核心,但我們仍應掌握人們對愛與群體、自由、自重的渴求,從而「明白別人的背景及觀點,以致我們可以找到與他們溝通的接觸點」。[5] 保羅的宣教策略從建立所謂本色化(indigenization)與本土化(contextualization)的教會開始,前者在於重視當地的自我管理;後者則在於尊重當地的文化身分,藉此使基督教的宣教士在各處尋找敬畏神的人。[6] 傳道人基於信心傳講耶穌基督的福音,已展露信徒與主合一的真性情,而所謂「福音的處境化」也就在這種將宣教地的永續自立與特色文化相結合,並將其置於整體環境中來因應考量,這亦是紮根福音的基地與基礎。

我當怎麼行?福音的答案

當一位富有的少年官諂媚地詢問耶穌:「我該做什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」?但是耶穌回答以若干誡命之外,更要求他「要變賣你一切所有的,分給窮人,就必有財寶在天上;你還要來跟從我」(路加18:18-22)。這樣的回答卻令在旁聽見的人驚訝不已,因為「這樣,誰能得救呢」?耶穌真正的回答是必須努力追求  神的國,因為「在人所不能的事,在 神卻能」(路加18:27)。這位少年官與在旁聽眾往往忽略了生命的永恆價值,更執著且關心的問題是「何等人」的財富,而非「何種事」的富足,才得以得救。生命的瑪門,自不該是人的財富,反該是神定意要門徒所追求的。然而,不論對富人或窮人而言,得救永遠是神恩典的一個神蹟,也一定是屬於神的恩賜;而且神不只比人所想的,更為苛求,但也比人們所認定的,更為慷慨。[7]

約翰班揚《天路歷程》(The Pilgrim’s Progress)是我個人最感震撼的書。書中的天路客Christian對於「我當怎麼行才可以得救?」(What shall I do to be saved?)的吶喊相當深刻地反應了許多人尋求信仰過程,深藏內心的徬徨卻渴慕救恩之情。其實這也是《天路歷程》借用《使徒行傳》16章30節中,腓立比禁卒對保羅和西拉的求救之問。「當信主耶穌,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」(徒16:31)確實也給了極為明確之答案,並且也是《天路歷程》書中情節結構的總體背景與內涵基礎。「全家得救」是每一位基督徒衷心的盼望。然而,正如馬歇爾也在其註釋書《使徒行傳》中提到:新約對家庭的合一相當看重,不論是家屬或家僕皆然,福音及至救恩的臨到,同樣必須個人的領略、聆聽真道、(悔改)、相信、並受洗;至於傳福音更須就個別情況,加以細心教導與牧養,如此的福音功效才可久存。[8] 對於一位想尋求真道的平信徒而言,就保羅「福音的處境化」的教導,不僅在於學習,也在於內心自我檢討與祈求上帝的憐憫與賜福。


[1] 馬歇爾(I. Howard Marshall),路加:歷史學家與神學家,黃龍光譯(台北市:校園書房,2010),284。

[2] 和合本經文的「心裏著急」在修訂版記為「難過」,其他譯本則為「十分忿激」(如:新譯本),對照英文版經文常為“his spirit was stirred in him”(KJV)或“he was greatly distressed to see”(NIV)。此詞希臘原文(音)paroxuno意為「使變為尖銳與挑動」,也出現在哥林多前書13:5的「不輕易發怒」。參見CBOL原文字典。

[3] 斯托得(John R. W. Stott),使徒行傳,黃元林譯(台北市:校園書房,2009),400-401。

[4] 同上註,411-12。

[5] 同上註,332。

[6] 同上註,340。

[7] 莫理斯(Leon Morris),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:路加福音,潘秋松譯(台北市:校園書房,1996),318。

[8] 馬歇爾(I. Howard Marshall),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:使徒行傳,蔣黃新湄譯(台北市:校園書房,1987),254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